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

在港的少數族裔人士(1)



香港有沒有種族歧視估計沒有,因為香港是自由城市能接納不同國藉的人,無論是在街上、住所、讀書、交通工具、娛樂場所均會遇見不同國藉的人,大家各自找到休閒活動,各適其適互不影響,應該說是香港人不懂得他們的言語,很自然不會和他們打招呼和結交,但上了講座才知道他們大多數人都聽懂廣東話,其中泰國和印尼人最流利達90%,其餘便是南亞裔人、印尼人、尼泊爾人、巴基斯坦人佔了50%都能說廣東話,當然他們50-90%都能說英語,但他們對於書寫和閱讀中文能力20-30%,即是他們除了做體力工作外,但能寫和說流利英語,只要他們明白自身的能力,將來醫生、律師的工作也可以勝任,所以不能低估他們的影響力,影響些什麼就是和大家在港爭工作,住公共屋邨的問題,未來10年後可能會看到真正的影響力。

根據講座報告原來少數族裔人士的巴基斯坦人,佔了大多數住在葵青區,一直還以為元朗是最多,而怎也估不到最多印度裔人士定居本港人數最多,但少數族裔人士只佔全港人口約8%,對於認識少數族裔人士知得甚少,為什麼他們多做體力勞動如地盤的工作,除了上一代早移民香港沒有接受香港認可的學歷之外,就是朋輩做過這類的工作,有了先例和職業分享便投身這些行業,但對於下一代在港出生,接受香港的教育很自然想到將來做一些不太辛苦但賺錢少的工作,即是他們和香港人一同爭工作做,因為估計甚少香港中五畢業生會選擇地盤高薪的工作,大亞灣也不去還有多少工作去爭。

有一點令人吃驚是在港的少數族裔人士存有封建思想,女兒到了十八二十歲時要回鄉結婚,說是父母在她年幼時已為她找了對象,父母為了面子有些要強迫捉回去結婚,最大問題除了結婚外,她便要申請配偶在港居住,十八二十歲何來有屋和經濟能力,最後又返回上一代當初一樣取綜援,沒有學歷不做地盤工作可以做什麼,女子嫁了要留在家照顧子女,咁在港讀了咁多年中學做什麼,浪費時間兼不能回報給社會,先想一想為什麼要移居香港,移了民即是升了呢,怎會想到回鄉去嫁,要嫁都要選移居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,因為彼此土生土長,知道香港揾食艱難,合兩人之力才可以有經濟能力結婚,而且也要學香港的女子,30歲後才想嫁,30歲前享受經濟成果,而且子女在港工作可幫助家庭的經濟,因為有些是一家七八口人吃飯,咁多人吃飯咁早將她嫁出去,何來有人分擔家庭的支出。

講座提及「寶石計劃」說現今有一班退休人士來做義工,他們去教導少數族裔人士學中文,讓他們早些學寫中文將來找工作較有利,據說少數族裔人士多在地利亞讀書,地利亞也是國際學校,當然不能和英基國際學校相比,但始終也是一所國際學校,如Open UHKU一樣,大家也是大學只是名聲上有所分別,少數族裔人士的學生因為英語比香港學生優勝,咁你們就去選擇讀一些和英語為主的工作,如補習英語、會計、護士、醫生、律師、導遊、工程師,但工程師要落地盤戴安全帽,對於一些要包頭巾的宗教者可能要面對這些問題,若能解決也可以選擇當工程師,可能未來30年後有少數族裔人士成為局長或司長級呢,正所謂世事無絕對。

香港是一個共諧的社會,能接納不同國藉和宗教者。

登入Facebook留言,他們會教導你的子女學中文,參與他們的活動,將來可投考紀律部隊或其他行業,少數族裔人士大多數人能聽懂廣東話和流利英語,有了他們的指引前路一片光明,若能使他們明白守時的習慣,對交友和工作較有利。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Blog的名字

每一位寫 blog ,用 facebook 或其他網的版,都會用一個名字代表自己,有些朋友的 facebook 用全名,有些人用中文名字,有些人用英文名字,甚少人會用另一個稱呼代表自己,用一個很特別的名有他 / 她的原因,甚麽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。 至於自己為何用這名字呢,話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