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whatsapp收到一些懷舊的相片,看了這些有些回憶,我們應該多謝這些人拍了這珍貴的相片,若只是一套video便不能每張相片下留言,有人說對相片有共鳴,即是你是這個年代的人,畢竟已是到了再不能年輕的年齡,自然對一些相片有回憶。
在年幼時會幫媽媽穿膠花,穿珠仔、翦線頭,這個年代的女人結了婚,都會在家做這些工作去幫補家計,男人出外工作,女人便在家照顧子女和取一些物料在家做,車衣的工作也要做,所以有些人讀完中三開始去工廠工作,一到合資格年齡便到工廠做暑期工,又或者這個社會氣氛到了某個年齡的人,大多數人都會出去工廠做暑期工。
這些天台學校未讀過,但玩拔河的遊戲學校經常去玩。
記憶中是上到巴士有票務員向大家購票,當然現今巴士有八達通付款,再沒有票務員在車上售票。
以前的防暴警察穿短褲,但裝備和今天相比當然不同,但揹重量估計差不多。
徒置區和公屋不同,每單位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,外出是露天走廊,故每戶的廚房便放在單位外,這樣做法當然不合法,以前不知道但到了年齡大了,再聽人說才知道,走廊的闊度和樓梯闊度相若,即是走火通道不能放置雜物,從而改細了走火通道的闊度,不過當時的居民怎會理會,沒有廚房如何煑食,這是設計的錯誤,而且住戶要用公眾洗手間,故男女們要去洗澡要聯同街坊一同去,若晚上去廁所當然不會去,就是在單位內找桶去盛裝,明天才去倒,而公眾洗手間便成為罪惡溫床,所以住在徒置區的子女大多數早婚,故表哥和表妹讀完中五後便結婚。當住屋環境細而逼,有能力的人大多數會搬出去,所以這一代的人大多數早婚,今天住在公屋和私樓的子女,為什麼到了30歲仍未有結婚的渴求,可能他/她們早已在舒適的安樂窩生活,為什麼要為了供樓而令自己辛苦,要怪只能怪他們的父母,為什麼將舒適安樂窩給子女,他/她們早已沒有這心想結婚。
誰人家中有電視便吸引鄰居的子女一同看電視,以前是黑白電視,不記得什麼年份才有彩色電視。
若人多住公屋或徙置居,不會有一張固定的檯,一般都是摺檯,吃飯或溫書才用。
以前住公屋便找鄰居的小孩子,一同在走廊的地上打乒乓球,和玩射波子,當然不會出街外玩,這個年代出街玩很危險壞人多,故也不會到街外和不認識的人去踢足球。
以前公屋會用竹曬衣服,但掛滿濕了的衣服掛出去要很大力,故這個年代的家庭主婦便要做這些工作,這方法曬衣服易乾,但抬出竹出去很危險,後來才改善有直身曬衣架的出現,每次用繩拉衣服出去,若公屋有室內露台、廁所和廚房,一般人在屋內掛衣服。
以前的兒童遊樂設施,當然沒有今天有安全地蓆。
這個年代的婦女都是這樣照顧子女,現今的女人嬌生慣養不會做這些。
很多謝一些前人拍下這些相片,這些珍貴的相片是一份回味,不知道現今的舊屋村、唐樓還餘下多少未折去,希望一些有心人能拍下這些舊建築物。